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静 见习记者 王韵鸥富瑞众投
震撼人心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过去一周多了,参加观礼的81岁中国工艺大师朱炳仁心情久久不能平静。当时,“朱炳仁祖孙三代阅兵观礼”一时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。
9月8日,回到杭州的朱炳仁向潮新闻记者讲起了这一趟北京之行的心路历程。我们以为会谈谈他的艺术成就与观礼荣耀,没想到,他却饱含深情地讲起了父亲朱德源。
“1945年8月,日本投降,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到大街上去欢呼。”朱炳仁说,时常听家里老人聊起这难忘的一天,他的父亲在抗战时颠沛流离,却研习书画,乐善好施。从他的讲述中,我们得以了解朱家的家学渊源与家风传承,也得以窥见那个年代,怀有家国情怀的匠人模样。
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
曾经杭州半座城的商铺招牌
展开剩余86%都是他写的
1985年的杭州浣纱路,一间挂着“朱德源书画社”牌匾的小店格外醒目,这是改革开放后中国第一家民营书画社,而在书画社里挥毫泼墨的是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。
朱德源出身于绍兴铜艺世家。家族技艺的传承,在1875年便已写下开篇。朱雨相、朱庆润兄弟创立“朱府义大铜铺”,为家族铜艺事业打下根基;第二代朱宝堂,在绍兴开办“朱府瑞昌铜店”,当时坊间流传“嫁女铜,朱家工”的美誉。
朱德源自小练得一手好字画,尤其擅长颜体,榜书更是一绝。
时至今日富瑞众投,朱炳仁还记得小时候坐在父亲的肩头,去绍兴兰亭看“鹅池”的场景。他会一面握着朱炳仁的小手描画着“鹅”字,一面讲起“王羲之临池学书而池水尽墨”的故事。
朱炳仁随父亲学习书法
在朱炳仁的记忆中,父亲经常为街坊邻里和社会各界写字作画。书画社里销售的字画,也大多出自他手。据1994年4月25日《钱江晚报》报道,杭州城里三千多块铜字招牌都来自朱德源之手,坊间甚至有“杭州半城招牌出自朱笔”的说法,奎元馆、九芝斋等名店都挂过他的字。直至今天,灵隐寺、普陀寺、峨眉山等古刹名山仍可见到他书写的楹联。甚至在很多不起眼的角落,仍能常常“偶遇”他的墨迹。有一次,朱炳仁的外孙女曾在一个小区闲逛,偶然看见朱德源写的牌匾,如获至宝,兴奋地发消息给外公。朱炳仁自豪地说:“这样的匾,还有很多。”
1994年4月25日《钱江晚报》报道
朱德源对待书写从不含糊,一笔一划都透着“较真”。当年为灵隐寺题匾,他前后写了几十幅,每一幅都仔细琢磨,反复比对后才选出一张最满意的。如今游客看到的“众难解脱”牌匾,正是他挑出的“心头好”。“他从不应付了事,总是写到尽兴、写到满意,才让对方来选。”朱炳仁的回忆里,满是对父亲工匠精神的敬佩。
朱炳仁为灵隐寺题匾“众难解脱”
这份过硬的手艺,让朱德源的名声越传越远。据1987年《经济生活报》的一篇报道,他的字画也在杭州饭店、国际大厦、新侨饭店、友好饭店等处代售,甚至上海、福建及省内的乐清、萧山、丽水等地也有商号、单位或个人慕名前来求字。在物质尚不宽裕的1986年,朱德源书画社的年营业额已达一万六千多元。
1987年5月28日《经济生活报》报道朱德源富瑞众投
曾把老宅赠租客
乐善好施为街坊
朱家子女众多,朱炳仁总共有十个兄弟姐妹,朱炳仁笑着说,“有一米长的嘴巴要喂”。朱德源每天要张罗一大家人的饮食,家境虽殷实,手头却并不十分宽裕,只因朱德源乐善好施到了极致。
朱炳仁回忆说,老家绍兴有一些亲戚街坊,每次父亲回老家,总会被街坊们围起来,诉苦求助。老爷子心软又乐于助人,每一次都要把口袋里的钱全掏完才算数。后来,朱德源甚至把绍兴一处位置极佳的老宅免费送给了租户。如今,那一片已被划为景区。
朱德源心里,不只街坊邻里,更是广阔的社会。他曾亲手打造过一块金灿灿的铜匾,高 140 厘米、宽 66 厘米,上面是他写的“震撼半边球” 五个行草大字,笔势飞扬。这块铜匾通过杭州市妇联,转赠给了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,成了西子湖畔老书法家对世界盛会的一份心意。
年近八十时,他还在琢磨着“做实事”:他率一家四代52口人,捐赠大禹陵全部铜匾、铜碑及1万元助建“禹王碑林”;将十幅书法立轴赠送湖滨地区九十岁以上老人;向灵隐寺药师殿、净慈寺韦陀殿捐金字匾额和抱对;还为金沙港文化村制作铜楹联……他曾说,只想踏实做点好事,“每完成一桩心愿,心里就特别踏实。”
1995年3月23日《钱江晚报》报道朱德源资助祭禹
字画与铜的重逢
铜艺世家的薪火传承
尽管朱德源已经逝世20多年了,但他的身影在朱炳仁的生命中从未远去。这份牵挂,指引着他回到出生地衢州。他渴望找到自己出生的那条“小狮子巷”,重访父亲曾陪伴他度过童年的地方。然而时代变迁,老房早已成高楼,根本无从辨认。正当他失望徘徊时,忽然看见墙上写着一行大字:“我等你好久了”。朱炳仁忽然心有所感,“怎么会这么巧?就像父亲还在那儿等我。”
朱炳仁的思绪仿佛回到了悠远的过去。沉思片刻后,他讲起了朱家藏在岁月中的故事。“如果没有父亲做铜字招牌,我们家的铜艺传承可能就真的断了。”
朱炳仁的爷爷朱宝堂,早年在绍兴经营铜器连锁店,家里的日子也算殷实。可战争的爆发打破了所有安稳,“全家颠沛流离,辛苦经营的铜铺说没就没了。”此后朱家与铜的联结,一断就是数十年。
直到朱德源用“笔与铜”重新接续这段历史。他没有放下父亲对铜艺的眷恋,反而琢磨出新路子,为杭州店铺制作铜字招牌。中断多年的家传技艺,以“铜招牌”的方式悄然复苏。
朱德源书画社
在孙子朱军岷眼里,爷爷朱德源是个“有韧性的人”。作为铜铺老板的公子,朱德源曾是真正的富二代。战争爆发后,铜被征为“战略物资”,家中铜艺被迫中断,他成为“负二代”。但朱德源靠自己的双手重新站起来,从事丝绸相关工作,站稳脚跟后,又不忘初心地重拾铜艺。“从‘富二代’变成‘负二代’,最后成为了真正的‘富一代’。”朱军岷感慨道。
朱德源近七旬时仍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,还在书法艺术美和形式美方面进行探索,首创了“以书为主,书画同集,书以述境,书为达意”的意境书法。这份对铜艺传承的坚守与勇于艺术创新的家族基因,也深深烙印在朱炳仁和后代的血脉。
朱德源治家格言
朱炳仁深耕熔铜技艺,开创了“熔现实主义”艺术风格。如今年逾八旬,仍孜孜不倦地创新,不仅为匠人立装,还将穿着带有工匠元素的时装走向北京时装周,让非遗铜艺被更多人看见。第五代朱军岷,创立中国铜文创第一品牌“朱炳仁·铜”,让曾经遥不可及的铜艺走进寻常百姓家。第六代朱也天以700多分的高分进入北大学习材料学,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以科技之力量报国。
浣纱路永田里2号那方“墨缘堂”匾额,见证了朱德源的字画与铜艺交织的故事富瑞众投,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传承。一锤一凿、一笔一画,刻进了朱家几代人的掌心,也在岁月中愈发刚劲有力。
发布于:浙江省好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